close

大家好今天要來聊聊數學教育理念的演變,內容參考自數學小飛俠這個網站,這個網站有很多有趣的東西大家可以去看看,會想要先聊這個的原因,是因為最近聽到還是有很多小孩被用比較舊式或是教條式的方式在年幼時期學數學,然後有很大的可能在童年被扼殺了對數學的熱情。有一個同事的姪女,讀私立幼兒園,中班就開始學數數可能還有個位數加法,大班開始學更難一點的加法跟抄寫ㄅㄆㄇ,他是分享說姪女覺得自己什麼都不太會,比較沒有自信,是沒有排斥上學。


聽到同事這樣說其實覺得很替孩子心疼,因為他只是姑姑,沒有話語權,而小孩的爸媽認為不要輸在起跑點上,所以也是認同老師這樣教小朋友的。提早學數學並不是不行,只是用教條跟高壓是教出來的孩子,在小學三年級前表現會比同齡的孩子好,但過了三年即會開始慢慢下降,無法說真正的原因是什麼,也不是每一個孩子當這樣,但比例比較高,我覺得可能是沒有自信,或者是因為小一小二可以應付,沒有意識到小三難比較多更需要理解,但因為小時候是用填鴨學習,所以無法立即切換學習模式,導致落差。而成績跟不上之後,慢慢地更不想學,就變成了惡性循環。


有人會問說幹嘛一直強調數學,數學的影響很大嗎?為什麼數學很重要呢?以我觀察身邊的理組人,我回覺得數學真的蠻重要的。因為她是科學之母,當小朋友對數學失去興趣時有可能同時也對其他科學失去興趣(因為在科學的世界裡有很多事需要做運算的,至少在高中考試時要運算),所以我個人會覺得喜歡數學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至少不要排斥)


吸收論

持吸收論者視數學是一組事實(facts) 與技能,數學學習之主要目的乃在獲得這些事實與技能。吸收論認為學習數學內容與技能,必須要靠不斷地記誦和練習以強化聯結關係之建立。以學習加法為例,學習4+2=6之主要工作乃在形成與建立4、2與6這三個數字間的聯結關係,小朋友透過重覆性練習來學習,有點像是背誦的感覺。在這樣的學習模式中,學習動機是受外在所控制,學習的本身沒有太多的內在回饋,小朋友的角色比較被動,就是等著外界的刺激進來。

建構論

建構論者認為數學是一組「關係」,這種關係必須由學習者內在心靈去創造,因此在教學上十分強調理解,認為學習的過程重於結果的獲得。若在學習過程中能設法將不熟悉的抽像符號運算:5+5=10與直覺既有的知識連貫,這樣的學習----創造自己的理解、意義化自己的學習,才是有意義的學習方式,也才能持久。這個理論比較極端的作法,是完全讓孩子去摸索,以加法為例,他不會告訴你什麼是加法,會讓你自己去找1+1=2的脈絡,利用這樣建立心靈中的藍圖。

吸收論與建構論爭論之主要癥結在於吸收論視算術為一組技能,而建構論視算術為一組心靈所創的關係,因此在教學上,前者強調程序性技能的獲得(結果),後者則偏重概念的理解(過程)。

但因為兩者可能都有所短,美國數學教師協會於近年來曾編訂了數學課程與評鑑標準,揭示了今後數學課程應以「概念為取向」的基本立論(National Council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1990)。所謂以概念為取向的課程,除了強調概念的理解外也著重技能的獲得。就是要將教育融於生活寓教於樂的意思,是以建立幼兒的知識為主,而非是填鴨式教育,可能的方式會像:你看這裡又一片餅乾,媽媽再給你一塊,你看1 2現在有兩塊餅乾了。

融於生活中其實不只是數個數,像是去超商讓小朋友有看物品價格(同時可以認物品,一舉兩得),或是走在路上看門牌號碼(這是很好的兩個一數的教材,還分成奇數跟偶數),或者是車牌號碼,這對喜歡車車的小朋友很有吸引力,或是在高速公路上看現在幾公里,小朋友的注意力會被吸引,如果是住在公寓,也可以帶著小朋友數樓梯,小朋友的世界可以很輕易地超過1-10。

另外,有很多的youtube跟數數有關,甚至還有出數學觀念小電影,相當可愛,而台灣國家教育研究院也有出數學相關的卡通,畫風如何見仁見智,但也是有想將數學融入生活中,用較不死板的方式來教導小朋友,讓他們可以從生活中連接到抽象的數學概念。

好的,雖然這個話題比較枯燥,但還是覺得應該要寫一下,因為第一線教育現場,還是有蠻多用比較死板的方式來帶孩子,希望能盡一點棉薄之力,讓孩子在學習的路上更開心。


arrow
arrow

    11樓的數字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