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寶寶的規矩是什麼?這是我身邊的人最近在討論的問題,很神奇,朋友的寶寶都在這一兩年之間蹦了出來,我想這是一種流行XDDDD。

討論這個問題的起因,是因為我們在臨床上會遇到一些大孩子的家長愁眉不展的問我們:小朋友有一些行為問題怎麼辦,這些行為像是-情緒來了用頭撞地,或是不順心就滿地打滾,還有吃東西時亂丟等等。

有趣的是,問問題的家長並不是不教小朋友的那種家長,相反的有一半以上的家長是期待自己可以給孩子更多的家長,或是會去找一些資料試圖解決問題,那為什麼會效果不彰呢?自己有了小孩之後就會更認真的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原本一咪咪可愛的小東西長大後就畫風丕變呢(真心不懂)?在認真跟大家討論與自己帶兒子後得的了一些結論。

 

 

以我在臨床臨床服務的經驗覺得家長可以把握住的兩個點(也是跟其他治療師討論後的小結論):

1.清楚知道自己的底線是什麼

2.要明確且堅持的表達立場

 

先來聊第一點

我常常會跟家長說,媽媽你幫我想一下,你們家最在意什麼。每一家的點都不一樣,有的家長很在意用餐規矩,有的家裡很在意小朋友生活自理的態度。底線要先想清楚,想好後要昭告給周圍的大人知道,沒錯!是大人,因為會破壞底線的很多是大人。以我自己舉例,我很在意小寶寶的睡眠,因為我兒子剛出生時睡得習慣很不好(可以看連結文章http://edithdark.pixnet.net/blog/post/346743259),媽媽覺得累,我會想要替小朋友建立睡眠SOP,一開始跟家人講時,長輩就會說以前也不用這樣阿......。試了幾天後,長輩妥協了,因為我們發現小孩有規律是雙贏的一件事,他輕鬆,我們也輕鬆,因為我們都知道彼此要做什麼不用一直去猜去試

 

現在的家長其實很辛苦(並不是說以前的家長不辛苦),現在的資訊很多,家長要從很多資訊中選擇適合孩子的,可是給了之後又要擔心這對孩子真的好嗎,所以底線就一直變來變去,這樣孩子無所適從,其實孩子有時候也是在是我們的底線在哪,我們大人幫他畫好一條安全線,他們會更有安全感。

再來說第二點

在臨床常看到的情形是家長一直忍耐,到最後受不了,一次大爆發的打孩子或是教訓孩子,事後又會後悔。孩子的記憶或是當下的注意力不如大人,有時候要比較多次的提醒,他們才學的會。以我自己的兒子為例,他就是很有好奇心,什麼都想摸,手一直想伸到捕蚊燈理面(媽媽翻白眼),我會跟他說這不是玩具,不可以,有時候還要搭配比較低沉的聲音說NONO然後捉他的手,坦白跟大家說,我大概講了快20次,在不同情境中,終於有一天,我只說了一聲NO,他就默默把手放下來(心花開),當下馬上給正向支持,告訴他:媽媽喜歡你這樣。不是每次都有用,但成功機會越來越高。孩子是在一次次的互動中知道我們的堅持強度可以到哪裡

 

 

 

有的家長問如果哭哭滾動麼辦??給家長的提醒是要堅持,只要妥協一次,下一次他會哭更久,他的閾值會更高。

 

剛好是前天發生的事,要睡覺了,我兒子一直想出去玩,我不讓他出去,他氣到不行一直哭一直滾,當下抱住他跟他說:不哭哭才能出去看一下,還是一直扭,跟他堅持了5分鐘,過程真的很煩,覺得大概是一世紀這麼久,一個大哭過後他突然安靜了,我才說我們出去看一下,抱著寶寶走一圈,就乖乖躺下睡。

我的立場一直 是你不要用哭來得到你要的,你要好好的表達(不論是肢體還是語言),好好講我們可以討論。

以一歲的小寶寶來說,現階段比較在意的規矩就是安全,還有建立表達的適當行為,過程很煩,因為寶寶會不受控,過程很累,因為要一直說。

但我想為了未來的輕鬆,我們現在堅持一點,是值得的。

arrow
arrow

    11樓的數字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